2021找工作总结——希望完结

前言

万万没想到这个系列能连续三年的写,回顾这三次跳槽,与其说是找工作,更像是在寻找自我,不断的在满足和不满足之间跳动的过程。这三年也好似在re-balance,重新在市场上定位和评估自己——尝试、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也努力在追赶和平衡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

虽然说三次的跳槽都各有理由,但总体来看还是因为内心的不甘和呐喊,先从一家较为舒适的公司跳到了一个富有挑战的公司,很不巧的被虐了后回到了另一家舒适的公司,恢复和平静之后又被内心深处的呼喊给唤醒。

也正是这三年的三次跳槽经验,让我面试到了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公司,并且成功集齐了顶部FAAMG(Facebook,Amazon,Apple,Microsoft,Google)的offer,不过因为各种因素,都没能成行。去大公司还是要趁早,晚了之后选项和想法就变多了,就更难再选择他们了。

面试到中后期,自己已经没了那股兴奋劲,很多东西也是重复再重复,而经验变的尤为重要,所以决定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

开始正文之前,先分享下之前的分享,很多重复的我就不再提了。

100%通过率

不同于去年,今年并没有面试很多公司,对比于去年的31家,今年一共就面了9家,其中比较合适并往下走到onsite的只有5家,并且这5家100%的都拿到了offer,我也是回看自己的tracker才发现的,当然,这有非常大的运气成分,惊喜之余也进行思考了下原因。

首先,9家中有4家在一轮的时候就觉得不是很合适,终止了面试,这就排除掉了一些潜在的失败,其次由于剩下的5家自己都比较在乎,专注的准备了面试,自然有了更高的获胜几率。

其次,也是我经常提的,onsite更注重软技巧,如果能顺利通过一轮、二轮,onsite的难度会低一些,自然通过率会高一些。这里再重复下我的理论:recruiter不联系你,是因为你的简历不行,一轮总挂说明你刷题不够,onsite老不过就要在代码和简历以外的领域找原因。

另外,自己对自己在市场上的定位也是非常重要,有些时候你还没面试,就大概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这就让你在面试中能够很轻松自如,onsite考察能力是一方面,更看重的是这个人是否合适一起工作,如果你对他们的工作、业务已经提前了解,也明白他们需要你做什么,面试的时候就很容易的打开话题,甚至能够带着面试官走。

最后,这三年的切实感受,越有经验的岗位,面试的难度越低。这里的面试难度指的并不是考察的内容变简单了,而是更综合了,避免了single point failure。比如说之前问你一个问题,你答不上来可能就直接挂了,但是现在你如果能够说出另一种解决更好方案,并提出对比,这时候不仅仅不会挂你,甚至会有加分。这也是为啥越后期,刷题的比重和难度会越来越低,你知道的东西越多,越灵活自如,越能举一反三,能说出trade off的人会比那些只知道一个答案的人更容易通过面试。

印象深刻的是这次的apple面试,总共面了11轮,其中onsite一天面了8轮,听到这个安排的时候还是很惊讶的,但仔细一想也挺好的,8轮面试会更全面的了解我,可以避免因为一个面试的失误,最后成了no hire。

这次100%的onsite通过率还有个很大的因素,就是hot market。今年整个市场都在洗牌,有些公司涨薪了,有些公司remote了,员工在家工作一年也有时间看看市场,也就正好趁机开始流动,间接造成了市场缺口,把整个市场变得异常火热,这一点我想很多人都有感受,linkedin私信都快炸了。

想去大厂要趁早

首先呢,这个定义其实并不是那么确切,也不适用于所有人。大厂是越有经验越容易进,在职业中后期其实是最容易的(因为可以降级),但是你有经验之后选项也变多了,如果像我这样想法比较多,就很容易次次都遗憾的错过大厂。

之前看到一个比较有趣的帖子,讨论为什么会离职。大致的结论是:1. 薪水给低了,2. manager不行,3. 没有有趣的项目,4. 看不到升职的机会。

对比于大厂和小厂,薪水都差不多,应该不是一个主因,虽然有些小厂给的比大厂多,但并没有说差距大到离谱。所以大多数大厂离职的原因可能是2,3,4。为什么提这个呢?其实这个也是选择公司的时候的重要参考因素,当收到offer的时候,什么因素最终决定你去哪里呢?这三个中,除了No.2很难去判断,其他两个还是很容易通过研究了解到的。

当职业生涯进入稳定期,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大厂能给的很多东西小厂也能给,为啥不去让自己去闯闯,试试呢?去小厂能接触到有趣的项目,你的impact也会更高,因此更有升职空间,从而达成自我实现。所以,随着自己对自己更了解,会越来越倾向于去实现下自己的价值,在只能接受一家offer的情况下,综合考虑之后大厂可能不一定是就能在top1了。

另外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就是level,由于大厂的候选人众多,很多时候给不到你想要的level,lowball或者降级时常发生,本身大厂对外招聘的要求就比内部升值的要求高。假如小厂的项目更有趣,发挥空间更大,而且还能给到你想要的薪水和级别,那大厂的吸引力也就变低了。

Engineering Manager面试

这次是第一次目标明确的准备engineering manager的面试,虽然和engineering的面试流程差不多,但是侧重点不一样,体会颇多。

manager和engineer是不同的工种,很多人认为他是engineer往上走必然会过渡的一个过程。但其实不然,作为manager每天处理的是团队、项目的事情,更像一个supporter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在开会,而engineer主要是delivery,把东西做好就行,时间上更加的自由。所以其实manager的wlb会差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engineer不愿意走mananger的路线。

现在市场上的engineering manager都需要技术出生,很少找纯管理背景的,这应该也是多年来经验的总结,个人作为engineer也认为不懂技术的manager很难在团队中让大家信服,也很难体现leadership。所以,engineering manager的面试基本上和engineer考察的东西差不多,coding,system design和Behavior question,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对于公司来说,culture fit和leadership是非常重要的,所以behavior question会考察非常多的东西,我在准备的时候整理的内容可能都能写一本书了,准备好每一个问题不亚于刷一遍leetcode,当然manager的面试中coding会相对容易一些。

manager面试还有个不可忽视的因素——bias,找一个manager会对团队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会更加的慎重,很大程度上要看面试官是否对你有好感,这种直观的感觉对面试的影响很大,不像engineer把代码写好、题目答好大概率就能过了,很多时候manager面试面完之后并不会有直观的感受是否通过了面试,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是否喜欢你,虽然这不是一个应该放上台面聊的东西,但他确实存在。所以,都是缘分。

归国就业?

今年面试也面了一些国内的公司,也基本上拿到了offer,但同时也打消了我回国的想法。之前也写了一篇文章:《关于近况的一些思考》

打消回国想法的因素有很多,但后疫情时代的work from home是一个主因,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公司会有fully remote的role放出来,在这个情况下,完全可以拿着美国的薪水在全世界走,税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可以每年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呆三个月(还没仔细研究),这已经足够满足我回国的需求了。

另外,国内真的不需要我这样的人,我既不是国家急需的顶尖人才,也不是那种能即刻能给企业带来可见利润的人,企业需要我的原因大多数是需要一个有海外工作经验的工人,每年有大批因为各种原因必须回国的人,这些机会是给他们准备的。在没有必须回国的情况下,国内工作对我的吸引力也不是很大,国内公司也不缺能干活的人,双方都没有respect的情况下,达成协议是不可能的。

这也是生不逢时,正好在这一波人口高潮上,想要一个吃的快撑的人去珍惜一道菜是不可能的,唯独等他不够吃的时候,才会去珍惜和选择每一道菜。

突然想起来之前写了一篇今年国内找工作的总结和吐槽,但是没发表出来。最近打算分一下博客,一部分是给相同认知的朋友看的就不公开了,另一部分适合大众的就完全公开。毕竟现在网络环境越来越恶劣了,不同背景的人理解一件事的方向就会不一样。

看完了?留个评分呗?
[10人评了分,平均: 5/5]

本站原创文章皆遵循“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CC BY-NC-SA 3.0)”。转载请保留以下标注:

原文来源:《2021找工作总结——希望完结》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列表(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