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万万没想到这个系列能连续三年的写,回顾这三次跳槽,与其说是找工作,更像是在寻找自我,不断的在满足和不满足之间跳动的过程。这三年也好似在re-balance,重新在市场上定位和评估自己——尝试、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也努力在追赶和平衡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
虽然说三次的跳槽都各有理由,但总体来看还是因为内心的不甘和呐喊,先从一家较为舒适的公司跳到了一个富有挑战的公司,很不巧的被虐了后回到了另一家舒适的公司,恢复和平静之后又被内心深处的呼喊给唤醒。
也正是这三年的三次跳槽经验,让我面试到了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公司,并且成功集齐了顶部FAAMG(Facebook,Amazon,Apple,Microsoft,Google)的offer,不过因为各种因素,都没能成行。去大公司还是要趁早,晚了之后选项和想法就变多了,就更难再选择他们了。
面试到中后期,自己已经没了那股兴奋劲,很多东西也是重复再重复,而经验变的尤为重要,所以决定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
开始正文之前,先分享下之前的分享,很多重复的我就不再提了。
100%通过率
不同于去年,今年并没有面试很多公司,对比于去年的31家,今年一共就面了9家,其中比较合适并往下走到onsite的只有5家,并且这5家100%的都拿到了offer,我也是回看自己的tracker才发现的,当然,这有非常大的运气成分,惊喜之余也进行思考了下原因。
首先,9家中有4家在一轮的时候就觉得不是很合适,终止了面试,这就排除掉了一些潜在的失败,其次由于剩下的5家自己都比较在乎,专注的准备了面试,自然有了更高的获胜几率。
其次,也是我经常提的,onsite更注重软技巧,如果能顺利通过一轮、二轮,onsite的难度会低一些,自然通过率会高一些。这里再重复下我的理论:recruiter不联系你,是因为你的简历不行,一轮总挂说明你刷题不够,onsite老不过就要在代码和简历以外的领域找原因。
另外,自己对自己在市场上的定位也是非常重要,有些时候你还没面试,就大概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这就让你在面试中能够很轻松自如,onsite考察能力是一方面,更看重的是这个人是否合适一起工作,如果你对他们的工作、业务已经提前了解,也明白他们需要你做什么,面试的时候就很容易的打开话题,甚至能够带着面试官走。
最后,这三年的切实感受,越有经验的岗位,面试的难度越低。这里的面试难度指的并不是考察的内容变简单了,而是更综合了,避免了single point failure。比如说之前问你一个问题,你答不上来可能就直接挂了,但是现在你如果能够说出另一种解决更好方案,并提出对比,这时候不仅仅不会挂你,甚至会有加分。这也是为啥越后期,刷题的比重和难度会越来越低,你知道的东西越多,越灵活自如,越能举一反三,能说出trade off的人会比那些只知道一个答案的人更容易通过面试。
印象深刻的是这次的apple面试,总共面了11轮,其中onsite一天面了8轮,听到这个安排的时候还是很惊讶的,但仔细一想也挺好的,8轮面试会更全面的了解我,可以避免因为一个面试的失误,最后成了no hire。
这次100%的onsite通过率还有个很大的因素,就是hot market。今年整个市场都在洗牌,有些公司涨薪了,有些公司remote了,员工在家工作一年也有时间看看市场,也就正好趁机开始流动,间接造成了市场缺口,把整个市场变得异常火热,这一点我想很多人都有感受,linkedin私信都快炸了。
想去大厂要趁早
首先呢,这个定义其实并不是那么确切,也不适用于所有人。大厂是越有经验越容易进,在职业中后期其实是最容易的(因为可以降级),但是你有经验之后选项也变多了,如果像我这样想法比较多,就很容易次次都遗憾的错过大厂。
之前看到一个比较有趣的帖子,讨论为什么会离职。大致的结论是:1. 薪水给低了,2. manager不行,3. 没有有趣的项目,4. 看不到升职的机会。
对比于大厂和小厂,薪水都差不多,应该不是一个主因,虽然有些小厂给的比大厂多,但并没有说差距大到离谱。所以大多数大厂离职的原因可能是2,3,4。为什么提这个呢?其实这个也是选择公司的时候的重要参考因素,当收到offer的时候,什么因素最终决定你去哪里呢?这三个中,除了No.2很难去判断,其他两个还是很容易通过研究了解到的。
当职业生涯进入稳定期,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大厂能给的很多东西小厂也能给,为啥不去让自己去闯闯,试试呢?去小厂能接触到有趣的项目,你的impact也会更高,因此更有升职空间,从而达成自我实现。所以,随着自己对自己更了解,会越来越倾向于去实现下自己的价值,在只能接受一家offer的情况下,综合考虑之后大厂可能不一定是就能在top1了。
另外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就是level,由于大厂的候选人众多,很多时候给不到你想要的level,lowball或者降级时常发生,本身大厂对外招聘的要求就比内部升值的要求高。假如小厂的项目更有趣,发挥空间更大,而且还能给到你想要的薪水和级别,那大厂的吸引力也就变低了。
Engineering Manager面试
这次是第一次目标明确的准备engineering manager的面试,虽然和engineering的面试流程差不多,但是侧重点不一样,体会颇多。
manager和engineer是不同的工种,很多人认为他是engineer往上走必然会过渡的一个过程。但其实不然,作为manager每天处理的是团队、项目的事情,更像一个supporter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在开会,而engineer主要是delivery,把东西做好就行,时间上更加的自由。所以其实manager的wlb会差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engineer不愿意走mananger的路线。
现在市场上的engineering manager都需要技术出生,很少找纯管理背景的,这应该也是多年来经验的总结,个人作为engineer也认为不懂技术的manager很难在团队中让大家信服,也很难体现leadership。所以,engineering manager的面试基本上和engineer考察的东西差不多,coding,system design和Behavior question,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对于公司来说,culture fit和leadership是非常重要的,所以behavior question会考察非常多的东西,我在准备的时候整理的内容可能都能写一本书了,准备好每一个问题不亚于刷一遍leetcode,当然manager的面试中coding会相对容易一些。
manager面试还有个不可忽视的因素——bias,找一个manager会对团队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会更加的慎重,很大程度上要看面试官是否对你有好感,这种直观的感觉对面试的影响很大,不像engineer把代码写好、题目答好大概率就能过了,很多时候manager面试面完之后并不会有直观的感受是否通过了面试,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是否喜欢你,虽然这不是一个应该放上台面聊的东西,但他确实存在。所以,都是缘分。
归国就业?
今年面试也面了一些国内的公司,也基本上拿到了offer,但同时也打消了我回国的想法。之前也写了一篇文章:《关于近况的一些思考》。
打消回国想法的因素有很多,但后疫情时代的work from home是一个主因,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公司会有fully remote的role放出来,在这个情况下,完全可以拿着美国的薪水在全世界走,税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可以每年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呆三个月(还没仔细研究),这已经足够满足我回国的需求了。
另外,国内真的不需要我这样的人,我既不是国家急需的顶尖人才,也不是那种能即刻能给企业带来可见利润的人,企业需要我的原因大多数是需要一个有海外工作经验的工人,每年有大批因为各种原因必须回国的人,这些机会是给他们准备的。在没有必须回国的情况下,国内工作对我的吸引力也不是很大,国内公司也不缺能干活的人,双方都没有respect的情况下,达成协议是不可能的。
这也是生不逢时,正好在这一波人口高潮上,想要一个吃的快撑的人去珍惜一道菜是不可能的,唯独等他不够吃的时候,才会去珍惜和选择每一道菜。
突然想起来之前写了一篇今年国内找工作的总结和吐槽,但是没发表出来。最近打算分一下博客,一部分是给相同认知的朋友看的就不公开了,另一部分适合大众的就完全公开。毕竟现在网络环境越来越恶劣了,不同背景的人理解一件事的方向就会不一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75frx4
qn3icy
x7z2h7
1h9kfb
ygmepl
cpqjxj
esmwxa
o3ohu6
g7awap
q9ryzd
yo0kfq
1rctms
spxd2n
e7zl42
7vop0w
vpr3iy
iwlngu
lk5716
cbvwdb
cje6uq
856iz1
p2wbz2
kpwqwl
z5vzxc
uu8svc
9m9fl5
h89pb9
赞一个 希望能看到国内找工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