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眨眼间已经在美国呆了6年了,很多认知都在慢慢的改变,这种改变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并没有带来任何的不适,而一点一滴下来的积累终究会改变许多。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虽然都是小事,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这种改变和不同。
事件一:白条纳入征信
记得前段时间京东白条纳入征信引起了一些争议,我的第一反映是兴奋,因为这是一个大的进步,越多的可信来源纳入征信体系,会让征信越可信,从而打造更全面信用体系,也会让更多人珍惜自己的信用,对社会是一个有益的导向。
但是从各个社区的反馈来看,大多数人都在咒骂,甚至想马上删号。整理下来,主要的原因是
- 事先未告知
- 怕自己信息泄露
对于第二条来说,其实很容易理解,一个缺乏完善法律体系的社会,做好自我的保护非常必要。虽然现在信息已经很大程度上暴露在了公众之中,但是能保护当然还是要保护。
有趣的是第一条,其实“事先未告知”在我看来更像一个借口,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慢慢建立,即便是朝令夕改我们也是习以为常了,这个“事先未告知”为啥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深层次原因是,很多人有逾期不还的记录,怕影响到自己的信用。这就好比,有人在村里欠钱习惯了,现在市里来人要求村里提供借款信息,用于判断个人信用。这时候欠钱人当然暴跳如雷,想赶紧销毁记录。犹如掀开了潮湿的垫子,习惯了黑暗的虫子们曝光在了阳光之下,无处可躲。
白条本身就是一个信用卡,让你提前使用,按期还款。不还或者逾期本身就是一个违规的事情,纳入信用体系可谓是一箭双雕,一来信用体系更加完善,二来也提醒那些习惯于钻漏洞的人,随时随地可能被曝光,起到威慑作用。
一个完善的征信体系能让大众向好,越多可靠的数据来源更能准确的反应个人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不应该去删号,更应该去多建立账号,来使用来证明自己的“信用”。这是我这几年得到的逻辑,也觉得没有问题,实在不理解这次的争议。个人觉得,这只会是个开始。
事件二:国内找外包
上周,自己有个想法想实现,但是太忙没时间去写,就想到了请国内的外包做。自己把需求整理好后顺便把技术选型和框架给定了。几个群里吼了一声谁能做,很多人回复了。但在我发给他们我的需求时,很多人回了一句:你预算多少?
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出乎意料的问题,我想着可能是怕我给太少, 都回了一句“无限”。由于本身我就是搞计算机的,外包也做了快十年了,对国内国外市场的价格还是比较熟悉的。在逻辑里面,看了我给的需求,应该能大概估算出时间,每个人都有一个hourly rate,相乘就能给出大概的报价,为什么要问预算多少?
有很多人在我回了无限之后,给了个天价……而没有问预算的,却给出了合理的报价。这时候我才醒悟,问预算是一个溢价的手段,一来可以过滤预算过低的,二来很多国内的“外行”甲方并不知道开发的价格,报了预算之后,可以“合理”的溢价。
后续
我将这个事情发到了v站吐槽,结果被一群人给黑了,说我是黑心甲方,什么别人分析需求也要时间,blablabla,弄的我很无语。
个人感觉,还是因为国内市场发展初期,很多逗比甲方把外包团队弄的很无语,外包团队的hourly rate也不固定,导致了现在这种情况。
还有个小发现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开喷的都是国内白天的人,国内晚上的人回复反而更理性一些,可能白天上班一直被老板压榨有情绪,晚上回到家里比较舒适吧。
故事三:梦?想?
最近一段时间,突然感觉兴奋点越来越低,虽然现在一切都很顺利并且有越来越好的迹象,但是依旧高兴不起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优势越来越少,自己也不知道现在是“优势”还是“差距”。
本来感觉自己前半程乘大家不备,多跑了一些,但发现现在慢慢的在被赶上来,25岁之后再也不能称为年轻了,很多之前的荣誉越来越没有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经验在慢慢的平均,是不是一辈子的黄金年纪就这样过去了?
以前每年美东杯都能让我兴奋不已,摩拳擦掌,志在夺冠,现在看来好像这种追求梦想的激情变淡了,而买房买车这种大事件,也激不起波澜,一来已经经历过几次,二来毕竟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实力做到,没什么特别的。随着时间的堆栈,越来越忧郁自己的未来,就这样逐渐平凡,还是寻找突破点?
人脉在缩紧,发际线在攀高,危机感油然而生。这种危机并不是过得不好,而是觉得这辈子可能无法有大的突破,以前追求梦想,全力冲刺,现在呆在安全屋,犹豫不前。发现自己变得现实了许多,梦想?现在只是为了过的更好一些罢了。
我注销白条的原因是怕它像苏宁一样把征信记录拿来当记帐本,把每一笔消费都当做贷款记上去。倒不如统一用信用卡。
的确,但是国内银行的信用卡也是听奇葩的。其实记账本在我看来也没什么不好的,信用卡也是每一笔都是贷款啊,难道我理解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