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Emotion | 心路

夹在中间的一代

不知不觉,又回到了机场,一个月的时间还是太短了。等待我的又将是24小时的旅途,从2012年出国之后,平均每两年一次的大回国,但没有感觉心情有如此的复杂。2012年第一次去美国,兴奋之余还憧憬着海外的研究生生涯,像一个蓄力已久的大鹫准备大展身手,2014年毕业工作后首次回国,全新的生活一种不一样的心境。而这次,觉得自己很疲惫。

五年下来感叹国内的日新月异,也为自己的未来陷入深深的沉思。我们这代人貌似被夹在了中间。国内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但相较于美国,无论是城市规划、人文素质都还差了一大截,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只要还有鱼虾存在,整体就很难上去一个档次。而国内机会依旧比美国多,但由于人才的爆发,机会呈缩减趋势,很多坑位已经被占据了,虽然自信自己还是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但不可否认,现在要证明自己有点难。

如果这种情况放三十年前,留在美国肯定是第一选择,毕竟谁看不清改革开放是个什么东西。中国从建国以来走过太多的错路,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一个决策很难让那时候的人们看到未来的发展。而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呢?

  • 薪资水平和美国已经所差无几
  • 生活便利度远远强于美国
  • 人文素质层次不齐,体验上来看远远差于美国
  • 机遇和未来发展来看,中国强于美国
  • 从居住的舒适度来看,远远弱于美国(中产)
  • 工作强度以及对人的关怀来看,远远落后于美国
  • 从群居社群角度出发,中国远远强于美国
  • 子女教育来看,中国远远强于美国
  • 从资源分配,社会平衡角度来看,美国远远强于中国
  • 从未来稳定性来看,至少我活着的日子,中国发展会远快于美国,超越美国也是没几年的事情

就是因为看上去什么都差不多,所以很难做出决策。这种决策拖的时间越长越难,毕竟习惯生活于美国之后,再回来能吓一跳,不时的也会感叹,为什么我以前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但是即便如此,习惯起来还是很容易,因为这并非什么大问题,只是看不惯而已。那么阻碍我不想回来的原因到底有什么?

  • 【low】人文素质,由于生活在社会中,你无法避免和人们打交道,不可否认,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人素质非常的高,但是低素质的还是占有大多数,会让人很不舒服。而且这种不舒服是无法避免的,除非富到一定程度或者已经达到一定层级的岗位。
  • 【high】变态的房价,这次去深圳,听闻南山已经8万一平方,好点的别墅要20万。没个一千万估计买不到什么好的房子,住习惯了美国的大房子,回国这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哪怕杭州,好点的新房也要五六万,算下来,自己是买不起的。那么租房呢?貌似一万一个月能租个非常好的了,但是总觉得很不舒服。还好自己不用考虑学区,可以搬到山里找个别墅住。
  • 【middle】不平衡的社会资源,此段落因为政策原因,不予显示。
  • 【middle】通货膨胀,深刻的记得初中高中的时候(十年前),买只鸡只要20-30。而那时候一百元能去非常不错的餐厅和朋友吃一顿。2012年涨到了200左右一顿,这次回来,一顿饭竟然至少要500。虽然工资也在增长,但是这种通货膨胀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好在,我们国内贫富阶层丰富,吃沙县什么的也能过日子,不过即便沙县也差不多涨了一倍。而且我看到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是,因为大家都感觉到了这种膨胀,已经没有人存钱了,大家都将继续拿出来投资(买房),这种掏空式的增长,加上心态上的失衡,后果会是很严重的。自己不是学经济的,但是一个非透明的市场+一个心态失衡的参与者,是个非常大的隐患。

所以综上所述,和三十年前一样的是,我们依旧对未来有顾虑,依旧一边享受着优质的生活,担心着自己被时代淘汰。但是我们比三十年的人们更加难做抉择。

一只鸡和一个小虾米放在眼前的时候,我们肯定会选鸡,即便小虾米是个大潜力股,以后会长成大龙虾,但谁知道他会不会在长大之前就被其他动物给吃了。而现在的情况是,一只鸡和一只龙虾。

有个经典的幽默问题是,地上有一百和五十,你会捡哪个?要是这么简单就好了。令人兴奋的是,抉择已经在路上了!

看完了?留个评分呗?
[0人评了分,平均: 0/5]

本站原创文章皆遵循“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CC BY-NC-SA 3.0)”。转载请保留以下标注:

原文来源:《夹在中间的一代》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列表(2)

  1. 还是立足于个人偏好吧,衡量的各点已经列出来了,综合下来看看究竟选A还是B。
    我还是更喜欢国内接地气些的生活,虽然一二线城市的生活压力依然巨大,但是有自己的一群亲朋好友提升幸福指数,再往后的困难往后再说。

返回顶部